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向制造业取经
日期 19-05-30
作者 admin
欧特克软件有限公司是全球BIM技术的领航者之一,也是推动BIM在中国不断深入应用的忠实实践者。近日,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2015欧特克AU中国“大师汇”在上海召开,记者有幸采访了欧特克公司工程建设行业产品集团副总裁Jim Lynch先生。Jim Lynch先生对BIM在中国建筑行业的不断深入推广感到欣慰,并表示:“要想让BIM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发挥出应有的管理效应,建筑业要向制造业取经。”
记者:我们知道,BIM应用初期,在设计阶段用得比较多一些,现在随着BIM的日益普及,在施工阶段应用的也多起来。但现在有一个困惑,就是好多设计企业做完一个BIM模型后,却很难传递到施工企业,施工企业要应用BIM往往需要重新建模。这个难题该怎么解决?
Jim Lynch:的确,BIM是从建筑设计行业最先开始使用的。我们早期推出BIM这个概念还有Revit这个产品的时候,最早的使用者都是建筑师的项目团队,因为通过这个工具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减少二维制图方面的工作量。
目前来看,设计师所提供的模型和现场施工所使用的模型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瓶颈。有时候施工方从设计师这边拿到的模型不够完整,不够精确,所以他必须要从头来过,自己重新去搭建一遍模型。要打破这个瓶颈,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技术上要进行改变,二是文化上要进行调整。先谈一下文化这方面的,因为文化的变化可能比技术的改变更加困难一些,最关键一点是要求建筑师还有施工方两方之间首先要达成一致,他们在BIM大平台上要去交换的信息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要求,这些要提前沟通好。我以为,要想打通文化交流上的瓶颈,业主需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也有一些非常成功的项目,在设计端还有施工端之间信息流通和工作流程还是非常顺畅的,而前提条件都是业主一开始就对设计方和施工方提出了明确的期望和要求。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我们也需要更加清晰的定义,设计阶段的模型和施工阶段的模型,它们到底是怎么样的,在具体的应用和表达上面会有哪些不同。在设计端提供的有些详细信息在施工端其实用不着,施工端有些信息实际上设计端也是不需要的。所以,一开始双方必须要达成一致,在协同平台上,明确到底要用什么样的信息进行交流和共享。
记者: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大数据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像BIM强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它都涉及到数据。那么,请问数据资源共享对工程建设行业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Jim Lynch:我们在其他很多项目上都可以看到,其实云给我们提供了很强的数据分析的能力和平台,而且它使得数据不仅仅跟项目相关方之间进行分享,比如说与业主,还有政府官员进行分享,而且普通大众也能获得这样的信息。
我们知道,现在承包商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创造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多,对欧特克来说未来的工作方向是能够帮助他们对这些既有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从而对他们未来的项目能够预先洞察。举一个例子,当一个施工企业在做一个新项目的时候,它可以参照过往项目所积累的数据,通过数据发现一些可以帮助他有效做好工作的方法。比如说他可以了解哪一些分包商以前是一直按时、按预算来交付项目的,哪些分包商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这样的话,可以使得施工环节的效率进一步提升。
当然,数据也可以在项目业主和公众之间进行分享。其实我觉得对公众分享是比较容易的,但更难的是需要预先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就是什么样的信息必须要拿出来进行分享。比如说在上海有一个项目要去做开发了,那项目业主就要考虑政府的要求,哪些数据是需要拿出来跟市政官员进行分享的,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信息全都拿出来分享,这涉及到知识产权和其他方面的一些考虑,这应该是事先要规定好的。
记者:我们知道BIM只有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里面,比如说在设计、施工包括运维阶段都能够得到使用,它才有可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从我们国内的BIM实践来看,可能在设计、施工阶段应用得比较多一点,但目前在运维阶段的应用还相当少,影响了BIM的价值发挥。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Jim Lynch:关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相比于制造业,建筑业确实远远落在后面了。我经常在世界各地出差,发现跟客户谈合作的时候,他们对于具体可能会用到哪些工具,哪些技术并不是特别的担忧,他们最关注的是如何对数据进行管理,如何在公司内部进行数据管理,如何在项目团队之间进行数据的沟通和流通,这一点是他们经常提出的问题。
我以为,建筑业要向制造业取经,要去考察一下制造行业的技术发展和趋势。比如说那些建筑PC预制件,就是仿效制造业的工厂制造模式,实践证明完全可行的。所以我觉得,建筑行业下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去考察一下制造业如何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如何进行数据管理的。当然两个行业的特点不一样,面临的问题也是有差异的,建筑施工行业要去做数据管理肯定要复杂得多,但必须得这么做。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也是我们整个欧特克公司工作的一个方向。最近我们也推出了相关的技术和工具,比如说A360,围绕Revit这样一个协同平台,它可以使得整个项目团队围绕着Revit模型去进行数据还有文件方面的分析和分享。还有BIM360平台,可以使得项目团队更好地进行信息方面的交流和分享。
记者:能不能介绍一下国外建筑业应用BIM的好经验?最近上海自贸区率先实行建筑师负责制,这对BIM的推广应用有无影响?
Jim Lynch:关于BIM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从全球方面来看,有些国家做得很成功,有些国家表现不尽如人意。总的来说,在美国、北欧国家和英国,建筑师使用BIM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因为他们认为使用BIM之后,生产效率可以进一步提升,可以更快出成果,而且出来的效果也能更好帮助他们解决项目。
当然也有一个无奈的现实,那就是对于设计师群体来说,他们使用BIM之后生产效率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并没有直接产生经济上的效益。我也确实承认,目前对于设计师团队来说,他们受到的激励机制还是比较有限的,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创造出非常丰富的数据和文档,然后把他们转交给产业链的下游,比如说业主和施工方。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切换的成本,从二维设计转向BIM的工作流,会带来投入方面的一些支出,但是有些设计师不愿意做这样的投入,他们可能只是出于输出的考虑,只是把BIM用来帮助他们赢得相关项目标的的筹码,而并没有考虑如何真正去实现BIM的价值。
所以,我觉得上海自贸区率先实行建筑师负责制是一个好事情,我认为这是全球的一个趋势,在美国也是这样的,如果设计师做出一个设计方案交给了施工方,他要终生对它负责。所以在这方面业主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开始就要说明它的预期和要求,从而推动设计师的群体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另外政府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美国有一个专门负责对美国国有建筑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美国全球所有的政府楼宇都是由他们来负责管理的,他们出台了政策,强制规定设计师必须要使用BIM,而建筑师负责制将迫使建筑师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虑BIM,让BIM在全生命周期内发挥作用。